現時,多個非洲國家面臨“洋垃圾”問題。來自西方國家的大宗廢舊電子電氣設備、塑料制品、二手衣物及化學品等,由于超過當地消化能力,慢慢成為非洲國家的負擔。
垃圾大批流入
西班牙《公眾》日報網站援引國際環保組織“巴塞爾行動網絡”近期的一項商酌稱,日常,裝滿富裕國家各種廢棄物品的海運集裝箱都會運抵非洲的一些港口。這些集裝箱多發自英國、意大利、德國、西班牙、愛爾蘭和波蘭,最終流入加納、尼日利亞、坦桑尼亞等國家。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數據,正在,全世界每年產生的5000萬噸電子垃圾中,有一半以上最終被深埋或非法出口到非洲和亞洲。另據天下海關組織和國際刑警組織的報告,歐洲每年至少向非洲和亞洲輸送110萬噸電子垃圾。
據美國廣播公司信息,2023年,每周約有1500萬件舊衣物從英國、歐盟國家、北美國家和澳大利亞運抵加納,其中有40%被送往垃圾深埋場。南非汽車行業協會去年8月也在一份聲明中表態:“非洲已成為歐洲國家二手汽車的垃圾場。”
經濟發展陷入“惡性循環”
瑞士協同通訊社快訊稱,不少發展國內家需要進口收音機、電視機、計算機等二手電器,這在客觀上導致了“洋垃圾”現象長期存在。大陸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探求所、中國非洲探索院酌量員楊寶榮接受本報音訊時表示,非洲國家陷入“垃圾圍城”,背后折射出南北發展和消費水平的浩大差異及國際分工重要不均衡。
“從供需關系上看,多年來,不少發達國家存在過度消費現象,造成了衣物鞋帽等快消品過度生產,隨之而來的二手物品傾銷讓部分發展國內家成為了‘犧牲品’。”楊寶榮說,“另一方面,源于位居全球產業鏈末端且缺乏本土制造業支撐,部分非洲國家對價格低廉的二手商品存在市場需求,客觀上帶動了‘洋垃圾’進口。目下,西方國家大部分機構或企業組織專門從事垃圾出售及運輸業務,非洲當地也大部分民眾把資源回收、生產及轉售當作謀生之計,由此形成了一條完整、浩瀚的產業鏈。”
楊寶榮表態,“洋垃圾”涌入給非洲帶來了一類別治理難題。隨著價格低廉的進口衣物大量涌入,非洲本土布料與服裝的售賣遭遇挑戰,這逐步窒礙了非洲本土印染業、紡織機械行業、服裝行業發展,阻擋了非洲本土制造業提升。與此同時,當地政府還需花費大批資金增進垃圾回收及環境治理,財政難以投入加入生產,使經濟發展陷入“惡性循環”。
“西方國家對非洲的二手產品出口盡管明面上屬于‘合法貿易’‘慈善幫忙’,本質上依然為了緩和我國垃圾危機、轉嫁垃圾處理成本而進行的垃圾轉移,其污染后果、治理成本、緊要后果最后由發展我國家承擔。”楊寶榮說。
全球性議題
目下,“洋垃圾”問題還在持續威脅當地人的生命康健。《國際環境商酌與公共衛生雜志》的一項探討展現,2023年,居住在阿格博格布洛謝附近的人中,有79%的人身體有劇烈疼痛,需要一般服用止痛藥。其他常見疾病網羅眼部灼痛、消化系統疾病、咳嗽、皮膚問題、聽力受損、呼吸難處、偏頭痛和長期惡心等。